155牧者聯署:為基督信仰的聲明
154牧師、監督及長老(二)
153牧師、監督及長老(一)
152教會按立長老的數目
151長老之職責
150新約教會長老之資格(二)長老作群羊的榜樣
149新約教會長老之資格(一)
148合神心意的長執(四)長執對傳道人
147合神心意的長執(三)長執的榜樣
146合神心意的長執(二)長執的配搭
145合神心意的長執(一)長執的資格
144豈可奪取神的物
143新歲勉言
142歲末的省思
141制度與品德
140天國為何不太平
139和平獎與和平樹
138感恩的生活藝術
137英雄與巨怪
136在祂裏面生根建造
136本土神學的創始
135宗教改革的果子
134南丘北犢
133奉獻與委身
132被騙者未必無罪
131神的以利沙在哪裏呢?
130以利亞的心志
129不能不說與趁水打劫
128真誠與內幕
127破產與免債
126愛心援手
125和為貴
124只不過一會員
123歷史的戰爭
122急速發財之鑑
121其誰崩逝
120書同文的英見真知
119盧武鉉的失足
118表現耶穌
117聖經與文字事工
116上泉與下泉
115才跟財跟材的差別
114愛心的另一面
113虐奴不如為奴
112同情與慎言
111新法煉鋼
110赫柏特的十四行詩
109有債無權
108祂不能救自己
107竊鉤與竊國
106在神面前說話
105心與信息
104富足與無求
103儉以養廉
102點燃復興之火
101新始的反思
100盼望在哪裏?
99祝文宣邁向三百
98心裏的人
97信心的腳步
96改變的開始
95生命與使命
94才幹與肯幹
93思想敬虔的奧祕
92簡未必明
91韋伯斯特與語文改革
90彌爾頓四百年誕辰
89是否不可判斷
88有感於神舟
87商品與人品
86民主與無主
85金融危機怎麼辦?
84語文的重要
83柏格理:模楷長留山巒間
82神的天平
81道德是否還有價值
80只是你不可以
79巨人的覺醒
78其爭也君子
77時代先知靜默了
76人才與器皿
75奧林匹克運動會有感
74另一能源危機
73豈止匹夫有責
72自潔或自義
71風雨過後現長虹
70蒙福之國
69異族通婚的再思
68邪教與多妻邪風
67基要派的前景
66飯碗爭奪戰
65及早醒起
64從艾可思看黑人的歷程
63真或假的信仰
62才慧與品德
61美金為何失光
60文宣興邦與喪邦
59孤獨老人的悲哀
58近代靈恩運動綜析
57與眾不同
56環境誰保?
55美國選戰壁上觀
54宗教干政的問題
53離經焉得不叛道
52信神的問題
51校園無神的結果
50達爾文陰魂不散
49僕人的畫像
48何為大國?
47新年納福
46祝福:和平與繁榮
45烏克蘭急切需要你
44天人樂歌 懼怕甚麼?
9感恩節的反思
8神要我們咬文嚼字
7網上翼報有感
6世界第一家
5品質管制與品格培育
4狄考文與中國的哈佛大學(二)
3狄考文與中國的哈佛大學(一)
2油然起敬
1奧林匹克
 牧者薦讀 120

書同文的英見真知

于中旻


  近來各種大眾媒體,都紛紛報導,海峽兩岸互通的消息。回想過去,為了意識形態不同,上代的軍閥們,爭權奪利,造成生民塗炭,同文同種的民族,對立了一個甲子,真該夠了。這一項覺醒,來得雖然遲,卻不失為大好事。

  時間,癒合了創痕,讓良知復健。不過,這次的覺醒,大部分是由世界經濟風暴促成。合則俱贏,好主意,是是生意上的打算。

  歐盟的形成,始於歐洲煤鐵聯合(European Coal & Steel Community)和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國家認識到經濟上的互惠,與政治上結合的需要,在競爭的世界中,以謀求共同生存。

  文化的聯結,雖不如經濟利益那麼顯明,卻有更長久,深入的效果,因為影響到思想。

  國共內戰的結束,接着是中國推行簡體字,使失敗退據台灣的國民黨殘餘,把文字政治化,成為敏感問題。在保衛固有文化的前提下,也堅持使用繁體字,卻沒有政治遠見,沒想到這樣作的結果,是放棄了文宣的優勢:武力鬥爭失敗了,乾脆也斬絕了文化的聯繫,是愚昧的事。

  一國的內爭並分裂,古已有之。以色列與猶大,南朝北國的對立,沒有帶來文字的分家。中國不乏內戰,從南北朝,到近代的南方軍閥和北方軍閥打得頭破血流,還幸賴有同一語文,所以能夠加速整合。過去“敵人贊成我們就反對”,是不講原則,沒有理性的策略,稍加思考,就知斷不可行。

  中文本來是聯合國官方文字之一,益以近年來中國國勢寖強,為了商業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利益,中文成為地球表面人類最多使用的文字,每天都有更多的人有興趣於學中文。不幸,洋人發現華人同種異文!這不僅造成相當困擾,而且連通用的電腦中文軟件,也有繁體簡體之分;並且中文的版權,也分別為繁體簡體。多麻煩!多可笑!多吃虧!

  台灣政府承認,一項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人民書寫中文,一直在使用簡體字;為甚麼不表裏一致,承認合法並統一的用簡體字?

  新一代英明的領導人馬英九,到底思想搞通了。在幾個月前,就命令把台灣不三不四的英文道路標識,一律改正為漢語拼音;近來更進一步,提出了改革共同中文的方案:“識正書簡”。平心而論,這是個實際可行的辦法,對於中國文化的前途,有莫大的裨益。不過,反對聲音總是會有的,仿佛是證明“我反故我在”。竟說馬想作秦始皇統一文字,確是無知與可笑可鄙的三項冠軍!這種人,如果說有人戴了鑽石皇冠,他會自己砍掉腦袋,以證明皇冠全然無用,不能算是甚麼好主意。

  追本溯源,簡體字的流行,並不是全由甚麼人創新,制訂,而是千百年來的自然演化。普羅大眾,方言語音紛雜,識字有限,遇到所不知道的語詞,就用已知的字記下來,以為代替。自古就有“通”字,檢閱字典,就看出部分文字的發展流傳,並沒有甚麼嚴格的軌跡可循。

  一般人不都是窮究字源,精於“小學”,在記事,抒情,達意之外,不能講究那麼多。

  到了通俗文學盛行,是為應休閒娛樂,大部分不甚注重文字之美;所謂“變文”,鼓詞,雖然間也寓教於娛,但未必是專業文人為之。而這些文詞不能全靠記憶傳述,就需要腳本。如果去檢看坊間的古本,是用雕刻木版印製;製作者的文學水準既不高,還為了省筆易作,就發展了一批簡體字,或取偏部,如:“麼”字寫為“么”;或如:以“后”代“後”,升斗的“斗”,以代“鬥”,除了同音之外,別無可取。不過,民間行之有素,這樣的簡體字,成為所謂“俗字”的同族;說是俗,並不是俗而不雅的意思,其實字以傳達意思為目的,通俗並沒有不好,只是與“本”字有別。今天,俗字的由來,多是為了書寫的方便,有的書法家椽筆一揮,成為碑帖,也有助於遞變,只要查字典,就知道那些本字,正字,已經反不流行了,有些今人會識不得。

  文字是活的,隨着時代演變,是自然的事,用不着緊張,只要有利於大眾傳播溝通,應該可以討論。多年前,有過“文化侵略”論,識者早知其謬,現在成為詞彙垃圾,沒有人再提了。現在有人還說文字的協同,是甚麼“統一”,甚而“統戰”,是愚騃的可怕了。

  不過,文字的變遷,以簡代繁,不一定是進步之勢所趨;相反的,有時是從簡進繁,為的是表意分明。例如:“云”字原就是天空的“雲”,為了免於混亂,加“雨”而得分別;還有“紛紜”,“耕耘”,形聲就是這樣發展成的,沒有必要返古求本。“面”與“麵”分家已久,而且各自婚嫁,各自成族,現在必欲把“麵”化為“面”,期期以為不可;如果有人買化妝的“面粉”,收到的是“麵粉”,貨量可能大些,效果也不會很好,想來或可勉強代用;但如廠商訂購製作電腦的“面板”,收到的貨品是廚用“麵板”,華人雖然以飲食有名,但未必能夠化廚具為電子工具。中文原就有的字,必須顧及保持其音義,不要隨手拈來,就成為不相關的簡體字。例如:“廠”字的簡寫,現在作“厂”,本是“岩穴”的意思,與“廠”只有起筆相同。因此,此類的語詞,是值得考慮的事。

  還有些字,是由繁返簡,回到古道了。像“塵”的簡字是“小土”,回返原來面目,當然是好的。又如“火”上加個“一”字,成為“滅”的簡字,本就該如此;因為“滅”字原不該列“水”部,如果油脂失火,用水澆不滅,反會成災,因此該列為“火”部,把火覆蓋起來,自然就會消滅了,字簡義正。

  想起許多年前,台灣的教育衙門,不僅嚴禁用簡體字,連橫排印刷的書籍,也在禁止之列;標點的引號,用半方直角,與西文不同,書寫也困難,應該考慮立即停用。至於“注音符號”,為了求近功,當時的政府規定推行。這種半似日文的符號,並不是文字,一時幫助識字,後就成為學生不必要的負擔;現在台灣政府教育部門,應下令停用,改用漢語拼音系統,為學習外文打下基礎,而且有的名詞,就可不必翻譯,是好事一件。

  近來更聞有文教意見交流之議,並提議由兩岸學者,共同編訂“中華大辭典”,實在是好消息;更可喜的是,統一文字由學術界主導,表示將不是單純的政治行動,是認識了正確方向,希望能走上正確的道路。

  在很多地方,宣教士幫助部族制訂文字,教導識字,而後福音真理得以傳開。所以,教會對此事必關心,盡力助成其完善。希望如聖經所說:“我們傳揚祂〔基督〕,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阿們。

2009年7月12日

選自:金燈臺《週中信息》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