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看外貌;其實,心裏的人,才是“真我”。
我們不難遇見居住華廈,坐擁鉅資的人,卻是形瘦體弱,有的且是內心懦怯,十分不快樂,更不必說到品德了。
晉代的陶潛(淵明),曾形容其不得已為五斗米折腰,為了薪俸,犧牲了原則,稱為“以心為形役”,就是心靈為肉體所役使。不過,他的心靈到底得勝了,坦然的離開彭澤縣令職位,賦下“歸去來辭”。
人的肉體作了主,管轄心靈,是反常的情形。原因是內心無主,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完全無能為力。這樣說來,內心的強健,是最重要的。
使徒保羅為以弗所的教會禱告,這樣說:
求祂按着祂豐盛的榮耀,藉着祂的靈,叫你們心裏的力量 [原文作“裏面的人”] 剛強起來;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三:16,17)
對基督徒來說,因信稱義得新生命,“裏面的人”就是新造的人,有屬基督的生命,應該有力量可以勝過侵擾,愛神愛人。
我的主啊!這是我向你的祈求:
化除我心中貧弱的根。
賜給我力量輕易接受喜樂和憂愁。
賜給我力量使我的愛在事奉上結果豐盛。
賜給我力量永不背棄貧窮或在狂傲權勢之前屈膝。
賜給我力量使我的思想超越日常無意義的微事。
賜給我力量為了愛把我的力量降服你的旨意。—泰戈爾
This is my prayer to Thee, Lord,
Strike, strike at the root of penury in my heart.
Give me the strength lightly to bear my joys and sorrows.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make my love fruitful in service.
Give me the strength never to disown the poor or bend my knees before insolent might.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raise my mind high above daily trifles.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surrender my strength to thy will with love.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印度詩哲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於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得獎的亞洲人。他也是作曲家和畫家。
泰戈爾出身孟加拉的望族,父親被視為聖人,是大地主,備受地方推崇。如同許多印度人,泰戈爾被稱為“神祕主義者”,有其他的基督徒也是如此。如同印度的聖雄甘地一樣,在生命中的某一階段,泰戈爾曾受過基督教的影響。宣教先鋒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在孟加拉地區工作過,並翻譯聖經,芬芳勞苦的功效,影響廣泛而深遠,可能會有關係。但以上泰戈爾的祈求,可能是向着一位含糊的宇宙之主,至少沒有積極證據是獻給基督教的主。不過,泰戈爾的堅持原則,不畏權勢,不慕榮利,的確顯示其高風亮節。
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英皇錦上添花,於1915年,頒給那位殖民地臣民爵士勳銜。不幸,1919年,在阿木里沙(Amritsar)錫克大金廟,英軍向聚集的群眾開槍,造成數百人傷亡。泰戈爾毅然辭卻染着人民鮮血的榮銜,以示抗議。當然,此舉不會給大英帝國甚麼可見的損失,但如果不這樣作,會是泰戈爾人格上的污點;而這樣作,需要有內心的力量。有所為也有所不為,證明他的祈求出自誠心。
今天的世界,有過多假冒為善的人,口裏稱呼主名,卻不遵主的旨意和教導去行,羞辱主的名,是很不幸,很可惜的事。但也有人稱為信徒,裏面的生命,非常軟弱,以致在信仰上,“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沒有根,也沒有基,結不出愛心服事的果子。更重要的是,在面臨抉擇的時候,利害攸關,許多人為了私利而犧牲真理;在緊要關頭,要知道何取何捨,並且不計為所作決定付出的代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使徒保羅之所以能成其偉大,不在於自己的修養和努力,而在於他能夠清楚知道:“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林後三:5)他又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
二十世紀的聖詩作家艾克禮(Alfred Henry Ackley, 1887-1960),有一首詩說:“我事奉復活救主,祂今在世活着”;特別是副歌結束時,昂揚的聲調,唱出:“若問我怎知祂活着?祂活在我心中!”
願今天的基督徒,都有主活在心中,靠復活的主,不僅能夠勝過患難試探,更能見證復活的主,事奉祂,直到主再臨。阿們。
2009年2月1日
選自:金燈臺《週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