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說:“一支鐵鑰匙,可以開啟金庫。”卑賤輕微不足道的人物,也會是啟動大事的關鍵。
當以色列被亞蘭軍隊圍困,遭饑荒瀕臨滅絕的時候,四名受人鄙視,遭分隔,冷落的痲瘋病人,發現敵軍逃遁,向城中報信,扭轉了全國的命運,帶來了豐富和復興。(見王下七:3-16)
如果我們看教會歷史上的大復興,以為是某些屬靈偉人的英雄作為,那不僅違背事實,也偷減了神的榮耀。
十九世紀的教會復興運動,慕迪(Dwight L. Moody, 1837-1899)是大為神用的器皿,藉着他,復興的火焰燃遍了大西洋兩岸。在他芝加哥的聚會中,慕迪清楚看見,有兩位姊妹為他禱告;在慕迪問起的時候,回答:“因為你缺少上面來的能力!”慕迪說:“將來到天上,這為人洗衣服的婦人,所得的賞賜可能會比我更大。”
使徒保羅恩賜更多,能力更大,是主特選的器皿,有過被提到三層天的經歷。但他在寫給教會的信中,要求記念他和同工:“為我們禱告,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能以講基督的奧祕。”(西四:3)又說:“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開,得着榮耀。”(帖後三:1)
使徒能夠保持謙卑,是基於他認識不是憑自己作甚麼事。雖然他受主的使命,作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工作,自然表面看來,是他在工作,但實際上是集體的事奉,是許多人的禱告托着他,推動神的手工作;而且是許多人同工,絕不能夠自我逞英雄。使徒之所以為使徒,在於其知道工作是主的,承認是主在作工;藉着禱告,主開門,主開祂僕人的口,也感動人的心,使人能夠接受主的道,福音就是這樣傳開的,惟有主配得榮耀。
如果我們只看人的工作,把人捧作明星,也就把講台變作舞台,實在是世俗化的看法,作法,是危險敗壞的開始。
從另一方面看,當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利非訂與亞瑪力人交戰。摩西年紀已老,吩咐約書亞揀選精兵,在山下英勇搏鬥。那麼,領袖摩西自己作甚麼呢?他沒有赴前方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卻手裏拿着神的杖,同亞倫,戶珥,上了山頂。
不過,摩西不是置身事外。他舉手禱告,以色列人就得勝。
十八世紀,美國立國以前,曾有屬靈的“大覺醒”,歷史上記載,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名字家喻戶曉;七次遠渡重洋來自英國的威特腓(George Whifield, 1714-1770),大有能力的講道,震動了昏睡的美洲殖民地;但據威特腓自己提到,那次復興的關鍵人物,是名聲不彰的改革宗教會牧師腓林皓生。
腓林皓生(Theodore Jacobus Frelinghuysen, 1691-1748),出生在德國,受敬虔派信仰的影響。曾在兩個荷蘭改革宗教會任牧,渡洋到美洲殖民地後,在紐澤西洛瑞潭河谷(Raritan Valley)改革宗教會任牧職,大約從1720至1747年。
腓林皓生注重生命敬虔,反對虛華禮儀,講道極有能力;他的教導強調歸正和內裏更新的重要,認罪悔改,靠賴聖靈,要求在信徒有個人歸正的確據,作為加入團契聖餐的條件。有些信徒對他嚴格執行教會紀律,感到不滿;但他不顧人的反對,不討人的喜悅,建立東岸中部的教會,復燃起清教徒衰微將要熄滅的火焰,直到他離世後仍然繼續下去。
吉爾柏.滕乃特(Gilbert Tennent, 1703-1764)是受腓林皓生影響的重要人物之一。生於愛爾蘭的阿瑪郡(Armagh),幼年隨作聖公會教牧的父親威廉(William Tennent, c.1673-1746)到賓錫維尼亞,並在父家的“木屋學院”(Log College)接受神學教育,1725年獲耶魯大學贈予M.A.學位。次年,受新伯樂司邑(New Brunswick,N.J.)長老會之邀,出任教牧,並獲非拉鐵非長老大會按立。在那裏,與荷蘭改革宗的復興佈道家腓林皓生相識,受到持久不可磨滅的影響,追隨他敬虔的靈性榜樣,效法他傳福音的熱誠,講道嚴詞斥責當時教會不冷不熱,安於現狀的作風,主張必須重生的經歷,和品德的更新。
1739年,滕乃特遇到巡迴佈道的威特腓。年長十多歲的滕乃特,謙卑的追隨屬靈的兄長,威特腓約他同接受新英格蘭地區教牧的邀請,到波士頓和附近約二十個城鎮,旅行講道約三個月之久,極其成功,到處有聖靈的大能同在,印證他的工作,風行草偃,匯成有助於“大覺醒”運動。威特腓稱他為“雷子”(A Son of Thunder),確也是與他性格相稱,可謂實至名歸。1740年三月,滕乃特在諾廷罕(Nottingham)講道:“未悔改歸正教牧的危險”,斥責那些教牧,是假冒為善,和引導人走入歧途;結果,引起爭議,以致教會分裂。雖然那是出於善意,為主道熱心,但未必是真智慧,而且不免有些自以為義。晚年的時候,他深自省察,一改過激的言行,改以愛心包容,勸導教會維持和睦。
人類社會的傾向,是獎勵英雄,追隨領袖。造成的結果,是人人想作“人上人”,不肯腳踏實地的工作。甚至不擇手段,踏着別人的頭頂爬上去。至於基層工作,沒有誰願意作。其實,巨大的船沉沒,可能失於錨鍊一個環節的斷絕;龐然機器的失靈,往往肇因於一枚螺絲釘出事。所以,沒有甚麼是微小不重要的,總要各自盡責,努力共赴。
一個交響樂團演出的成功,不在於有限幾個人的傑出表演,不是某個人的英雄事蹟,而是共同協作的成績,在於各團員合作無間,不能東張西顧,比較各人操作樂器的不同,聲調的差異,而是集中精神,仰望指揮者的手,才可以奏出和諧的韻律。同樣的,教會的興衰,在於各成員一致負責盡職,連於元首,行事為人,都要是榮耀主。
這樣,我們就不會看不起任何人,以為他是不足輕重,可有可無的,否則你就不能真正關心人,為他禱告。聖經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一二:3)所以,基督徒沒有個人的雄心,唯一的願望,是要成就神的旨意。
願我們大家安於卑微,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愛人。願我們看見人人有此覺醒,復興就必臨到。阿們。
2009年3月1日
選自:金燈臺《週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