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平安:
在這家書中我想與大家分享“團契”這個題目。
神造人是要“遍滿全地”,是群居的。最近有人在做一個實驗;只靠一部手提電腦,利用互聯網與外界溝通,不直接與人接觸渡過了一段日子。這只能證明“可行”能夠生存,但並不表示這樣的生存方式可以取代正常的生活。如果長時間如此生存對“人”的心理、生理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基督徒的靈命成長過程也是一樣,一個完美的基督徒生命的成長是不可以;不參加團契、不上主日學、不去崇拜,只聽牧師/傳道的錄音帶,看出版的書籍。如此的靈命生長過程中一定有阻滯,甚或萎縮。我們在受到聖靈感動的時候,“順應聖靈”的引領作短時間的退修,靜默的、單獨的在主跟前與向主交心、禱告,是為了更得能力、恩賜,好讓回到人群中去,能完成主所交付的更大的事工,而並非長久的不與弟兄姊妹相交。所以每個信徒在成長的過程中均應有“團契”的生活是不能也不應有中止的。在團契聚會的時候,我們深信主是臨格在當中,因為主曾應許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那裏就有主在他們中間。(太一八:20)
所以“團契”不單是提供關懷、栽培、訓練弟兄姊妹的功能,同時也是一種學習事奉主的時候。信徒在主日崇拜的領受;在主日學的學習;參加其他正確的訓練(三福、短宣、神學院校外課程等),更認識主基督。參加團契就是你把所學的實踐出來,所得著的與團友分享。由備受兄姊關懷,到關懷有需要的肢體,在愛中漸漸增長直到有愛眾人的心。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上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一:5-7)
教會有不同的團契是按相同的條件因素而編排,如按年齡、學歷……等分開不同的團契。學校也有不同的學生組織;學術性的、興趣性的……社會更有不同的社團組織;政黨、工會……學校與社會的團體組織或有爭名聲、有謀私利,於是有結黨紛爭之事。教會的團契有別於其他的團契,不同的地方是基督徒因愛蒙召,團友彼此之間就當以愛相連,傾心吐意無有顧慮。在團友相交之際;同樂同哭、守望扶持、分享生活、見證主恩。在父寶座面前;同心禱告、感謝讚美、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三:14,16)
此祝
主恩同沐
朱志偉牧師
2000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