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啟示錄七間教會中的第二間-士每拿,代表着初世紀一百年的教會。當時使徒們均已離世,留下的都是使徒的門生,他們當中有的非常出色、竭力作工、充滿神智慧的靈、大有膽量。在教會受嚴厲逼迫的四百年間,直至君士坦丁的日子,逼迫才得以受制止。教會受逼迫的高峰期,就是使徒約翰被關在拔摩海島的時候,是羅馬王多米田統治的時期,此時期的逼迫更趨嚴重。基督徒從使徒時代到教父時代都受逼迫,士每拿教會,意思就是「受苦的教會」。
「士每拿」在(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打擊、受壓迫」,有沒藥的意思。沒藥是貴重的材料,有濃厚的香氣且用途廣泛,把最好的部分搗碎,香氣能散發於整個教會之中。沒藥另有一奇妙功效,從聖經得知是早期人用以治病和治理傷口的,福音書提及耶穌的身體就是以沒藥和香膏所包裹。
約在公元100-316年,是教會受逼迫的高峰時期,有甚麼能夠代表當時的苦難呢?士每拿位於以弗所以南,在以弗所時期以後,在士每拿發生了一些天然災害,經濟進入貧赤和蕭條,士每拿當時在生活和物質供應上都缺乏;再者,當時使徒約翰的門生坡旅甲,約翰委任他作士每拿的監督。因當時羅馬王要求於教會內掛上君王的圖像,要信徒上香和跪拜。坡旅甲因維持信仰而不聽王命的緣故,被綁於柱頭上燒死。旁人議論指他只要否認耶穌就能免難,坡旅甲回應:「我服事主86年,主長久恩待我,我怎能否認祂」,臨死前大喊:「我被這火燒死,但你們這些看的人,要逃避將來地獄不滅的火」,他臨死時仍在勸戒人。當時信徒寧願被火燒死,也不願跪拜假神。
初期教會所受的苦難,令人心痛,是受苦的教會。但當時教會領袖和信徒,都心裏有平安,能堅忍。相比現今世代,社會上的事件或不可收拾,令人憂愁,但當時跟從耶穌的本質流傳至今,提醒我們敬虔的人都會受逼迫。信徒要做好受苦的心志,以聖經的話裝備自己,絕不向偶像下拜。
v.8基督是首先和末後的、從死裏復活,成為教會在逼迫中的安慰。一切的苦難都出自撒但,但它不能奪去人心中所存的盼望。
v.9主知道我們的患難和處境,走天路的人要相信耶穌的主權,主必保護你。
v.10不要懼怕,要至死忠心。當時信徒在患難中合一的心,今天仍有嗎?這不單是教會領袖的事,而且患難是有期限的,主知道、保護我們。要心存盼望,不要失去信心。
信徒要有長遠目光,要為教會的下一代設想,興起自已,薪火相傳,取得生命的冠冕。仰望基督,不被苦難打擊,且有活潑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