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我們的下一代

黎志宏牧師 講

經文:馬太福音第十三章3至8節、19至23節

撒種的比喻對於教會思想青少年工作有很大的提醒,教會的兒童從少在教會成長,這真道的種子已撒落在他們的心田中,但是心田這塊好土,是受著成長的環境,外界的資訊、同輩的影響,和在沒有悉心的耕耘下,也可變為路旁,土淺的石頭地,或荊棘。

一般青少年從自十一歲開始,便失去到教會聚會的興趣,加上他們在平日與同學的接觸及未信主朋友的相處,在外間之吸引和同輩壓力下,他們會選擇需要被認同及接納的朋輩關係多於教會生活,就好像撒在路旁的種子,飛鳥很快來喫盡了。

再者,青少年受著消費文化及潮流文化所影響,沒有清晰的價值觀去分辨是非,就好像撒在淺土上的種子,因為沒有根所以不能好好成長。昔日我們的娛樂節目都是比較單調,但是今天的網上世界或遊戲除了多元化外,往往帶著很重的暴力及色情成分,更成為表少年社會一種不可少的、正常的娛樂。

青少年人雖然沒有成年人的社會如此複雜,但同樣面對著各樣的思慮 – 學校功課的壓力、公開考試、家長之期望、感情的迷惑、同輩相處及人際關係的問題等,就好像種子擠壓在荊棘中沒有心靈的空間繼續成長。怎樣使青少年的心田成為結果子的好土呢?

首要的是,作為基督徒父母也需與教會一同耕耘這塊兒女的土地,從小幫助他們建立穩定的團契生活。決定是否返教會,不應是以多少興趣班及補習班為首要考慮,而是我們是否看重團契之目的和意義。團契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將「信仰知識」轉化為「信仰經歷」,透過團契生活讓青少年一同去體驗信仰之真實。幫助他們透過信心的掙扎、行動的實踐及祈禱的交託等,認識到讀書及返教會可以是兩者共存,同得益處。

再者,青少年人要有聲音、有份、有參與。青少年對教會有歸屬感。不一定是精彩的活動、很好的設施、甚或有多少導師的帶領,關鍵在於這地方是他們所喜愛,有沒有份參與和事奉於自己的群體中,有沒有機會增加彼此間的互動,共同相處和互相關懷,在這群體中找到基督的真愛。

並且,每一個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才幹和恩賜,教會需給與他們多參與和事奉的機會,從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得到被肯定和讚賞。這些事奉的參與不單在教會內,也可以青少年中的協助。

我們是否有更多有心志、有承擔的青少年導師,耕耘這塊青少年的的土地呢? 我們今年教會的年標的是傳承真理,真理的傳承必須有傳承的人,我們有否裝備青少年人,叫他們成為下一代傳承真理的人?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