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經文是聖經中唯一一段講述到耶穌基督的童年,也是唯一一段可以從中找到線索,知道耶穌基督的童年生活,如何影響到祂的成長。
耶穌的父母住在拿撒勒,一個被認為“不能出甚麼好”(參約一:46)的小村莊裏,以木匠為業。耶穌出生時,父母是以雛鴿獻祭,充分顯示了他們並不富有。但是,他們能夠花上不少金錢,暫時放下工作,去作多數人都不能負擔得起的舉動-每年帶耶穌基督上耶路撒冷守節。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栽培孩童耶穌基督;因為在拿撒勒,沒有人教祂律法及知識,而每年守節的時期,各地知識分子都集中在耶路撒冷,正好是耶穌學習的好時機。當然,耶穌的好學精神:“一面聽,一面問”,也是祂能好好學習的關鍵。
其實,耶穌可能很想留在耶路撒冷學習,同時很想更快成長,更快裝備好,成為事奉神的人,以至祂這樣回應父母:“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路二:49)但是,耶穌最後順從父母,回到拿撒勒跟父母一同生活,成長。在這期間,耶穌也可能在學習,消化及詢問上帝安排祂留在拿撒勒及原因。
上帝的心意是要耶穌留在拿撒勒。如果耶穌留在耶路撒冷,日後祂所講的,不會是令人容易明白的比喻道理,而是難明深奧的講章;不會呼召彼得,約翰等低微的人作為門徒,而是與文士,法利賽人及祭司為伍。
我們今天是否滿意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庭和教會?還是覺得各方面都不足?其實,人要在不足之處去學習,使我們能充分運用我們的智慧,愛心和悟性;否則我們便會變得懶惰及倚賴。
耶穌基督在環境資源缺乏的拿撒勒成長,但耶穌的智慧,身量,以及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52)。在拿撒勒,耶穌能有空間反省在耶路撒冷所學到的知識,也有空間對人生作有深度的反省,對上帝的律法和與上帝的關係有深度的認識及建立;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結局。相反地,如果祂留在耶路撒冷,最後可能只得智慧的增長,而其他方面的成長卻乏善可陳。
耶穌基督在拿撒勒長大,順從生活環境不太理想的父母,以至祂能成長,“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我們的生活,家庭,教會等雖有不足之處,但當我們看這些環境為我們成長的“拿撒勒”時,我們必可像耶穌基督一般,有著智慧,身量,以及神和人喜愛的心的增長。